人才培养

合作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合作交流 -> 正文

福建日报(2016-5-31):大一开始下车间,校企联手解“两难”

(发布日期:2016-05-31 点击数:7)

编者按>>>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要。当前,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繁荣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引导创新创业进程中,需要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对于技术人才的招工难,以及不少职校毕业生、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两难”现象,其背后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大量紧缺。这说明,职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仍然是教育的一块短板,还满足不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继去年我省推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后,日前,又发出《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围绕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的重大部署,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原则,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本科高校(含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推动其真正转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本报推出“职教改革进行时”系列报道,通过记者所见所闻,撷取我省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的有益经验,探讨改革创新中面临的问题,并倾听业内人士的意见。

每到毕业季,不少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和不少企业难以招到高素质员工的“两难”困局往往成为热点话题。一些大学生戏称找工作是“大一不用想,大二想不通,大三很焦虑,大四碰运气”。这背后凸显许多普通高校教育仍然延续“精英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中缺乏与就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训。

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正视这一问题,从源头解决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缺失。日前,记者走进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机械学院,该院力图从新生入学开始就介入职业教育,破解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困局。

新生来到生产一线

校企合作创新,让学生加快提升职业技能

“这是一次谁都心里没底的实验。”福大机械学院团委书记夏钢说,但对于实验过程,校企双方都很兴奋。

对于校方来说,作为工科院系,他们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但在过去的校企合作中,不少企业出于成本、安全等考虑,接受实习生实训的积极性不高。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想实现多培养几个创新型技术工程师的愿望。

福州奥特帕斯工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汽车发动机核心零件,其机器大多从德国引进,工艺在全国领先。该公司经理林孟良去德国谈生意时,发现在各个工厂都能看到在校大学生的身影,而且有许多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会主动去工厂实习。和这些学生交流后,林孟良发现,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后,他们的职业技能提升很快。

“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模式培养学生?”林孟良过去和福大机械学院有不少项目合作,将想法和院方沟通后,双方一拍即合。“只招收从大一开始实训的学生。”林孟良说,“希望大学生们一进校就接触一线劳动,不给他们浮躁的机会。”

实习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满500个小时。第一阶段为生产线工作,第二阶段是检测测试,第三阶段为研发阶段,第四阶段是毕业设计阶段。在实训中,企业单独提供一条生产线,并请工厂的老师傅手把手带学生们度过第一阶段。同时为学生按小时支付实习工资,并为他们缴纳工伤险等险种。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周周末的一天,加上暑假和寒假都要去工厂实习。

“毕业后,他们能留在我们企业当然好。不留也没关系,相信通过4年的技能积累,他们到任何一个公司都很抢手。”林孟良说,有的企业通过现金资助勤工俭学的学生,而他希望通过技术培养和锻炼的方式,资助真正有工程师梦想的学生。

“在许多国家,工程师的地位比总统还高。”2014年9月,在奥特帕斯实习生招聘宣讲会上,大一新生袁一帆被这句话打动,当场报了名。现场一起报名的,总共有30名新生。

促进明晰职业规划

从当合格工匠做起,学生在坚守中成长

不过,30名新生中,现在留下来的,只有15人。很多新生和袁一帆一样,被工程师的职业荣光打动,但不少人都没熬过最初的枯燥期。

铸造、打磨、加磁、检测平衡、打印标号,看上去简单的动作,每天重复做成百上千次。“不要说500个小时,50个小时下来,感觉就已经麻木了。我觉得,这样的工作不太适合自己。”一名中途退出的学生说。而到了冬季,当别的同学还在酣梦中时,早晨6点多,他们就要冒着冷风从安静的校园出发,到达机器轰鸣的工厂。“寒暑假别人的朋友圈在晒旅游和美食,我们只能晒机器和臭汗。”袁一帆笑着说。

袁一帆最后坚持下来,是因为同宿舍的同学都在他的影响下报名了,“我是带头的,总不能先放弃吧?后来谁想要放弃时,舍友们就互相鼓励,就拿‘老三’当榜样”。“老三”是这宿舍年纪排第三的同学,入学后曾没日没夜地打游戏,成绩一度在年级垫底。而参加实习后,他发现了实践和理论比照的乐趣,一个学期后,成绩从100多名进步到前50名。

“经过一年的实习,对于‘为什么学,学了做什么’有了体会。”现在读大二的魏佳宁也是留下来的15名学生之一,他已经攒够了第一阶段的500个小时,马上要转入检测和管理阶段。他说,回过头来看,只有真正在一线摸过机器,才有研发技术的方向,否则从课本理论出发想技术创新、想职业规划,都是空洞的。

“要当技术工程师,先得当一名合格的工匠,经历一段不计较眼前利益、不辞辛苦努力学习技能的岁月。”林孟良坦言,熬过来的学生,会慢慢从技术中找到乐趣,真正朝工程师的路上越走越快。而没有坚持下来的学生也有收获,明白什么工作不适合自己,才会尽快去寻找新的方向。

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重视职业教育机会,越来越多的学生报名

尽管只实习了一年多,15名学生交出的成绩单却很漂亮。

从学习成绩看,有3名原本成绩在年级100多名的学生,现在都冲进了年级前50名。从创新能力看,有5名学生承担了学校的科研实训项目,包括电控式无碳小车的研发等,2014级的杨楠同学,还获得了第十届福建省大学生机械创新竞赛一等奖。从创业能力看,有2名学生参与的创业项目获得了学校创业大赛的金奖,还有学生申请了1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

“这些项目中,有一些课题正是来自于实习的企业。”夏钢说,目前来看,企业提供一些课题让学生来做,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创新需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校和学生的动手需求,这是一场双赢的实验。

“目前,在我们学院,大二的这15名学生是大家羡慕的对象。”夏钢介绍,大三的学生羡慕他们有这么好的动手机会可以开阔专业视野和提升专业技能。“未来他们找工作,履历实在太漂亮了。”夏钢说。而新生则视他们为榜样,在2015年奥特帕斯的实习招聘中,该院新生有150人报名,是前一年的5倍。

“因为学长们的示范效应,让他们看到更多的学习潜能和职业可能。哪怕这些学生最后只留下三分之一,我们也感到心满意足。”林孟良说。

福建日报(A4版):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6-05/31/content_930861.htm?div=-1